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教授李胜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詹帅等合作,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水平上诠释了美洲大蠊的发育可塑性。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该成果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称之为“小强”的分子秘密,是再生生物学的理想模型;并在基因组水平上为蟑螂进化为白蚁提供了重要证据,在昆虫宏进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美洲大蠊具超强的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旺盛的生长、生殖、解毒和再生能力,素有“小强”之称。相对果蝇等模式昆虫而言,美洲大蠊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显著滞后。
目前,研究人员分别以衣鱼、美洲大蠊、果蝇作为不变态、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代表昆虫研究变态发育的演化规律,完成了美洲大蠊 3.4G 基因组测序和后续拼接与注释工作,其中 60% 左右为重复序列,预测到了 21336 个蛋白编码基因。
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的进化地位介于德国小蠊和白蚁之间,遗传距离与白蚁更近,为蟑螂进化为白蚁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证据;具有摄食谱广、解毒能力大、天然免疫机制强等适应外界恶劣环境的特点;不仅生长生殖能力强,而且可塑性高,并部分解释了断肢再生能力的发育机制。
文章来源:生物360
{replyUser1} 回复 {replyUser2}:{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