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隐形眼镜”贴片,这种贴片上覆盖有生物可降解的微型针,针内可加载药物,能以控释的方式将药物输送到眼睛里。在使用时,只需将贴片短暂而温和地压到眼球表面,就像戴隐形眼镜一样,之后含有药物的微型针会自行分离并停留在角膜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溶解并释放出所含的药物。
研究人员已在小鼠上成功完成了这种贴片的概念验证试验。在角膜血管化小鼠模型中,单次应用贴片与含药量多10倍的单次滴眼液相比,在缓解疾病方面有效性高出90%以上。该贴片有望为当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和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一种无痛和有效的替代方案。这项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目前的局部治疗方案,会受到眼睛的生理和结构屏障的阻碍,包括眨眼和眼泪,它们会冲刷掉直接应用于眼睛表面的任何药物。因此,局部用药物(如眼药水和眼药膏),需要重复使用高剂量,因为每次只有不到5%的药物被研究吸收,而且药物会被眼睛迅速清除。常规眼部注射可以穿透表面屏障,但是由于注射液的回流和随后的泪液冲刷,面临同样的问题或药物滞留不良。除了有感染或永久性研究损伤的风险之外,由于疼痛和需要频繁的门诊就诊,患者的依从性很差。
这两种现有的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药物,这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当治疗慢性进行性眼病(如青光眼)时,需要缓慢和持续的治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个2mm x 2mm的微型贴片,上面布置有9根微型针,这些微型针可以装载药物。每根微型针比头发丝还细,形状为金字塔,以便于组织的最佳穿透。这种微型针由透明质酸制成,这是一种存在于眼睛里的物质,通常用于滴眼液。研究人员用一种改良版本的透明质酸制作了微型针的第二层,以减慢针的降解速度,确保药物以较慢的速度释放。
“隐形眼镜”贴片的作用原理
概念验证试验在角膜血管化小鼠模型中开展。角膜血管化是一种眼部疾病,由于缺氧,新的血管生长到角膜组织中。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将药物DC101加载至微型贴片,这是一种靶向促进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的抗体药物。
试验结果显示,在应用了这种微型贴片的小鼠中,单次1微克的治疗剂量可使血管面积减少90%。相比之下,用10微克剂量的单次滴眼治疗没有明显的减少血管面积。一周后对小鼠的角膜进行检查发现,在应用微型贴片的小鼠角膜上没有发现刺孔,这表明这些微型针足够强壮,可以刺入角膜,同时也不会太硬,以至于刺穿整个角膜。
这种新颖的方法由NTU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SCBE)生物技术专家Chen Peng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临床见解来自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副教授Gemmy Cheung。该研究小组已为这款微型贴片申请了专利,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改进眼部贴片技术。研究小组还希望与临床科学家合作,研究进行人体医学试验的可行性。
Chen教授表示,这种贴片可实现局部、持久、有效、无痛的眼部药物递送,具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有望满足眼部疾病领域存在的未满足医疗需求。
参考资料:
1、‘Contact lens’ patch used to treat eye diseases
来源:新浪医药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答魔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replyUser1} 回复 {replyUser2}:{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