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丨newborn
辉瑞与默克日前联合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Bavencio(avelumab)与Inlyta(axitinib)组合疗法,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在美国,该组合疗法已于今年5月获得FDA批准一线治疗晚期RCC患者。此外,双方也于今年1月在日本提交了该组合疗法治疗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RCC患者的补充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Bavencio是欧盟批准作为组合疗法的一部分用于治疗晚期RCC的首个抗PD-L1疗法。此次批准基于III期JAVELIN Renal 101研究(NCT02684006)的中期分析结果。这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共入组886例既往未接受治疗的晚期RCC患者,无论其肿瘤PD-L1表达状态如何。该研究包括了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IMDC)所有预后风险组患者(低风险21%、中等风险62%、高风险16%),评估了Bavencio+Inlyta组合疗法用于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RCC一线治疗标准护理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进行了对比。
中位随访19个月的分析数据显示,在晚期RCC患者中(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与舒尼替尼相比,Bavencio+Inlyta将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5个多月(13.3个月[95%CI:11.1-15.3] vs 8.0个月[95%CI:6.7-9.8])、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1%(HR=0.69[95CI:0.574-0.825],p<0.0001)、将客观缓解率提高近一倍(52.5%[95%CI:47.7-57.2] vs 27.3%[95CI:23.2-31.6])。在中期分析时,研究的另一个终点——总生存期数据尚未成熟,Bavencio+Inlyta组合与舒尼替尼治疗的OS风险比[HR]为0.80(95%CI:0.616-1.027),研究将继续按计划进行。
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高血压、疲劳、恶心、发音困难、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咳嗽、头痛、呼吸困难和关节痛。
此外,随着此次批准,Bavencio产品特性概要的剂量学部分已经更新:
Bavencio作为单药疗法的推荐剂量为800mg,静脉输注60分钟,每2周一次;Bavencio的给药应继续根据推荐时间表,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接受的毒性;
Bavencio与Inlyta联合用药方案在,Bavencio的推荐剂量为800mg、静脉输注60分钟、每2周一次,Inlyta剂量为5mg、每日口服2次(每次间隔12小时),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接受的毒性。
晚期RCC一线治疗竞争日渐白热化
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约占肾癌病例的90%。据估计,约20-30%的RCC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处于晚期阶段。许多晚期RCC患者在一线治疗后没有继续接受额外治疗,原因可能包括初始疗法的疗效欠佳或不良事件。转移性R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该领域对可延缓病情进展并具有可接受安全性的一线疗法存在着显著的未满足医疗需求。
除了Bavencio+Inlyta之外,还有两款包含肿瘤免疫疗法的一线组合治疗方案在美国和欧盟获得批准:百时美施贵宝Opdivo+Yervoy免疫组合分别在2018年4月和2019年1月获美国和欧盟批准,一线治疗IMDC中、高风险晚期RCC患者;默沙东Keytruda+Inlyta组合疗法分别在2019年4月和2019年9月获美国和欧盟批准,一线治疗IMDC低、中、高风险晚期RCC患者。
此次最新批准,也意味着3种含有肿瘤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方案在一线治疗RCC方面的竞争已在美欧市场全面展开。
Bavencio、Opdivo、Keytruda均属于PD-(L)1免疫疗法,旨在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这类疗法目前已成为多种类型肿瘤的重要治疗选择。在RCC中,PD-L1的表达可能抑制机体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此外,RCC也是一类高度血管性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也是Bavencio+Inlyta与Keytruda+Inlyta方案的联合用药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免疫+靶向”组合的机制相同、在关键III期临床研究中疗效相似,并且在IMDC风险标准评价的低、中、高风险患者亚组以及PD-L1表达水平评价的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亚组中也具有一致的疗效。
参考来源:
1、European Commission Approves BAVENCIO? (avelumab) Plus Axitinib Combination for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2、一线肾癌疗法竞争升级!Bavencio+Inlyta组合疗法获FDA批准
来源:新浪医药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答魔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replyUser1} 回复 {replyUser2}:{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