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资讯

跨国药企Q3成绩单大公布:MSD中国区猛增90% 辉瑞业绩逆转

已经开始融入国内“游戏规则”的“大佬们”,究竟在靠什么在为业绩“冲锋陷阵”?哪些产品才是他们的“排头兵”?集体更新中国战略的背后,他们的逻辑又是什么?

· · ·


随着三季报的逐渐露面,跨国药企在已经过去的2019年大半年时间里的表现也一一亮相。其中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上,默沙东以90%的增长让其他跨国药企“望尘莫及”,罗氏、礼来、阿斯利康分别以53%、33%、40%的增幅紧追不舍,在第二季度中国区业绩大跌了20%的辉瑞则通过架构调整、新药补救等措施,逆转颓势实现正增长。

医保目录调整、带量采购落地……可以看见的是,不管体量规模如何,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已经开始逐渐的适应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MNC全球高管开始频繁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真正为中国“量身制定”市场战略。人员的变动、架构的调整都使得外资药企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融入得更为深刻。

那么,已经开始融入国内“游戏规则”的“大佬们”,究竟在靠什么在为业绩“冲锋陷阵”?哪些产品才是他们的“排头兵”?集体更新中国战略的背后,他们的逻辑又是什么?

20190506153024382.jpg

默沙东:中国区业绩猛增90%

默沙东前三季度全球销售收入349.72亿美元,其中Q3销售收入为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最受关注的明星药物Keytruda在Q3单季度销售额达到30.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2019年前三季度Keytruda的销售额为79.73亿美元。在好业绩的刺激下,默沙东将全年业绩预期调高至465~470亿美元。

默沙东的三季报另一个亮点就是中国区业务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达到23.68亿美元,其中Q3销售收入达8.98亿美元,同比增长90%。默沙东在财报中表示:中国继续保持在制药业务方面的领先地位。

中国区的亮丽表现主要受Keytruda和九价HPV疫苗的驱动。Keytruda已经在中国上市了3个适应证,上半年销售额大约为10亿元,尤其是获批一线肺癌疗法之后,K药无疑将继续保持在肺癌疾病领域的先发优势。

疫苗全球业绩在佳达修和儿童疫苗的拉动下整体增长18%,其中中国区的增长贡献了很大的力量。2018年4月,默沙东九价HPV疫苗递交上市申请,28天后拿到上市批件,由于其火爆程度,2018年5月,香港市场还曾经出现过九价HPV疫苗一针难求的情况。

辉瑞:中国区业绩逆转

“全球大药厂”辉瑞第三季度拿下了127亿美元的营收,净利润为76.8亿美元,超过此前市场预期的营收122.61亿美元和32.97亿美元,因此在业绩发布后,辉瑞的股价也出现了大幅的上涨。

但是,受到乐瑞卡(普瑞巴林)失去美国独占专利期的影响,辉瑞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33亿美元下降了5%。不久前刚刚被”剥离“的辉瑞普强收入更是同比下降26%。乐瑞卡拿到了5.27亿美元的收入,但包括Alembic制药、Alkem实验室、Amneal制药公司、Reddy博士的实验室、InvaGen制药公司、MSN实验室有限公司、Rise制药公司、Sciegen制药公司和Teva制药公司在内的9家公司已经开始对这个去年卖出了50亿美金的品种虎视眈眈。

就在三季报发布前一天,普强中国管理层宣布业务团队架构调整,5大销售负责人集体离职,这并不是普强今年以来第一次在人事上的大变动,9月份,辉瑞普强宣布中国区总经理吴锋将离任,任命普强中国区市场部负责人黄海担任普强中国首席运营官。作为在中国业绩占比最高的普强业务,从正式成立,到全球总部落户上海,再到“下嫁”迈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普强不断发生着变动。

在第一轮带量采购中,辉瑞两大主力品种阿托伐他汀和苯磺酸氨氯地平都没有中标,随着政策落地,辉瑞也意识到了带量采购所带来的的影响。虽然,在此前进行的第二轮带量采购中,辉瑞仍然未能中标,但是在电话会议中辉瑞财务总监Frank D’Amelio表示普强“可以通过扩展全国区域来减轻4+7带来的影响”。

报告显示,辉瑞在中国区扭转了上季度20%的负增长,在中国区实现了2%的增长。辉瑞CEO Albert Bourla在电话会议中表示,2019年第三季度,辉瑞在中国区的运营增长42%,且生物制药业务收入大于普强业务。

财报显示,与2018年相比,辉瑞预计非专利药业务普强在中国的营收将在2019年全年实现中位数至高个位数的增长。而在此前中国药学会发布的《医院2018年度用药监测报告》中也显示,辉瑞仍然在医疗机构中牢牢占据着“霸主地位”,以3.75%的占比排在采购额第一位。

罗氏:新药接力

10月16日,罗氏集团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以恒定汇率计,集团今年前9个月销售额达461亿瑞士法郎 (4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制药业务销售额365.59亿瑞士法郎,同期增长12%,诊断业务销售额95.07亿瑞士法郎,同期增长4%。

制药业务中,现最亮眼的四款新药:多发性硬化症新药Ocrevus(ocrelizumab),前九个月业绩为26.64亿瑞郎;血友病新药Hemlibra-舒友立乐(艾美赛珠单抗),前九个月业绩9.21亿瑞郎;肿瘤免疫单抗Tecentriq(atezolizumab),前九个月业绩12.97亿瑞郎;乳腺癌新药Perjeta(帕妥珠单抗),前九个月业绩26.65亿瑞郎。

受到生物类似药的威胁,全球市场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业绩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赫赛汀、安维汀和美罗华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拉动罗氏中国业绩增长的“三驾马车”,2017年降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更是保持强劲增长。在2019年上半年,安维汀在中国增长61%;美罗华增长21%;赫赛汀增长144%。在这些产品的拉动下,罗氏中国大陆市场和香港市场表现高亮,前9个月业绩增长53%达25.63亿瑞郎(合人民币183.78亿元)。

此外,新药帕捷特和安圣莎在中国上市后亦表现不俗,罗氏已经计划了多个2019年将在中国引进的新产品。10月21日,罗氏投资8.63亿元历时三年打造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落成。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落成并投入运转,意味着中国将不再只是罗氏进行药物临床开发和注册的关键市场,而将成为罗氏全球创新药物概念及实证工作的策源高地,更多的创新药物将在中国被首次发现,并推向全球。

礼来:带量采购“上车”

近日,礼来制药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全球销售额为54.8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达12.5亿美元,同比增长9.1%。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首席财务官Josh Smiley透露,本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33%,是礼来在美国以外市场销售额增长15%的重要贡献因素。

架构调整、新药上市、过期专利药出售降价、裁撤研发中心……礼来除了正在逐步把中国纳入与世界同步的版图中,也正在逐步融入到中国地区的“游戏规则”中。

7月份以来,礼来全球上市不久的新药在国内“上线”:7月初,GLP-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度易达(度拉糖肽)与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艾乐明(巴瑞替尼片)2mg片剂在中国上市;9月4日,用于治疗适合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度至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人患者的拓咨(依奇珠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此前,已经意识到国内的糖尿病市场呈整体增速明显放缓的趋势的礼来已经开始在中国区“瘦身”,包括裁撤研发中心、出售过期专利药业务等。

在体验了第一轮带量采购的威力之后,礼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美曲塞的降价,3月份,礼来培美曲塞二钠率先在浙江省进行调价,这也使得礼来也成为中国首个主动申请降价的原研药企,并以低姿态入围第二轮,最终培美曲塞以竞标价809元/盒(100mg)中标,相比“4+7”11城市试点报价降价达70%。今年4月份,礼来向亿腾医药出售旗下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和稳可信在中国大陆的权利,以及位于苏州的希刻劳生产工厂。

财报显示,在今后中国市场盈利方面,拓咨有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上市销售,该药已于今年9月首次在华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人患者。未获批的产品中, CDK 4/6抑制剂Verzenio(abemaciclib)和与信达生物合作推广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已经进入提交NDA申请和NDA审批阶段,有望率先上市。

AZ:医保驱动业绩狂增

作为被认为是在中国本土化做的最好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中国区业务的增长自然备受关注。10月24日,阿斯利康公布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产品销售收入17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第三季度产品销售收入6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其中,前三季度中国区收入36.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肿瘤领域销售收入10.23亿美元,同比增长67%,新CVRM领域销售收入3.59亿美元,同比增长88%。

在新一轮带量采购中,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落选,但公司的吉非替尼于去年降价75%后成功中标“4+7”,并以同样的价格在本次带量采购中继续中标。因此在电话会议上,阿斯利康高管指出:即使2020年4+7带量采购全国扩围或扩展到更多品种后,公司中国业务也有望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

不过,相对于过期专利药,阿斯利康更寄希望于新药和医保目录的推动。去年阿斯利康共有10种产品被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中包括:Brilinta(替卡格雷),Symbicort(信必可),Pulmicort(普米克令舒)和Farxiga(安达唐)等。而Farxiga(安达唐),Lynparza(奥拉帕尼)和贫血新药罗沙司他(roxadustat )也已进入医保目录价格谈判阶段。

泰瑞沙(奥希替尼)2017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于2018年8月在中国获批用于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维持治疗。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受进入医保推动,奥拉帕尼推动新兴市场销售额增长227%,达到1.01亿美元;而2019年8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后,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Kombiglyze(沙格列汀+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进入常规目录。

诺华:创新药爆发

诺华制药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到121.72亿美元,按固定汇率(CC)同比增长13%。其中,创新药物销售额为96.88亿美元(增长15%);仿制药Sandoz的销售额为24.84亿美元(增长5%)。2019年前3季度总销售收入达350亿美元,同比增长9%。

诺华的创新药销售额在总业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治疗银屑病的可善挺(Cosentyx ,司库奇尤单抗)为本季度最畅销产品,销售额达到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19年4月1日,可善挺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于5月20日收获了首张处方笺,同月,可善挺在中国的第二个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AS)也同步递交了上市申请。

诺华正在加速在华上市新药的速度,可善挺虽未能赶上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谈判,但也正在寻求一切机会与国家医保部门合作,争取将可善挺纳入省市地方医保以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

此外,诺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芬戈莫德Q3销售收入为8.29亿美元。今年4月,NMPA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了芬戈莫德的上市申请。此前,该药被NMPA药品审评中心列为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

而诺华定价210万美元,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Zolgensma,在美国上市4个月,已被用于治疗100名患者,销售额达1.75亿美元,其中Q3销售额1.6亿美元。据了解,Zolgensma由AveXis公司研发和生产,2018年4月,诺华以87亿美元大手笔收购了AveXis,此举当时被外界认为是在基因疗法新药上的一次豪赌。

诺华推出的重磅心衰产品诺欣妥前三季度销售额达到12.08亿美元,增长75%。

诺欣妥于2017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仅比美国晚两年。目前诺欣妥有三个适应症还在后续研发中,中国都同步加入了全球III期临床试验。

在4+7”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下,诺华旗下的格列卫等药选择了降价,而在此背景下,诺华从整体战略上也不断在向新药领域倾斜。诺华制药全球CEO韩保罗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来5年,诺华制药预计有32个新药或新适应症在中国推出。

在报告中诺华表示目前的策略方向为:在不变汇率的前提下,净销售额将实现高单位数增长,其中创新药净销售额由此前的高单位数增速上调至低双位数增速,善宁将实现低单位数增速;核心运营利润上调至中位至高位双位数增速。

强生:加速创新药进入中国

强生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财务业绩报显示,全球销售额达到207亿美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制药部门的全球销售额达109亿美元,增长5.1%;医疗器械业务销售额增长3.1%,达到64亿美元;而消费者健康业务稳定地增长了1.6%,达到35亿美元。

在公布财报之后举行的盈利电话会议上,公司高管们发表讲话表示,本季度,中国业务整体销售额增长了约15%,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

在制药业务板块,免疫学和肿瘤学领域增长迅速,其背后是丰富的管线储备,有多个潜在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级别的重磅产品。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兆珂®(DARZALEX®,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为例,2015年到2019年,FDA已批准其单药或联合用药在内的五个适应证,涵盖多发性骨髓瘤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上治疗,有超10万患者使用。根据强生财报,兆珂在2019前三季度实现了21.68亿美元的销售额,强势增长50.4%。

2019年7月,兆珂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中国,适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患者既往接受过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治疗且最后一次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目前一线的适应症正在做临床实验,强生也在和本土企业——南京传奇,共同开发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疗法。

与此同时,强生的几款重磅品种的业绩出现了下滑,即类克(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下降18.2%、阿比特龙和万珂(硼替佐米)分别下降21.9%、26.3%。可以看出,强生的业绩受到专利悬崖的影响,但其新药上市带来的收益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冲击。

近两年来,强生不断丰富产品管线,已经有20多个新药和新适应证陆续获批。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强生将持续加强中国本土研发和生产能力。强生旗下制药子公司西安杨森投资3.97亿美元在西安建设的全新大型创新供应链生产基地于今年投产,预计年总产量将达40亿片剂和胶囊剂以及5,700万霜剂,将会进一步满足中国和其他市场的需求。

渤健:挑战重重

10月22日,渤健公布了2019年Q3财报,Q3总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4.7%;前3季度总收入107亿美元,同比增长7.8%。收入主要来源于多发性硬化症(MS)药物的销售。

虽然渤健仍然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关键性企业,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多发性硬化症业务目前在萎缩。渤健销售额最高的Tecfidera被认为业绩已经到达天花板,2019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为32.71亿美元,只增长了3.4%,两个主要干扰素产品销售额下降10%左右,也被认为将继续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渤健和卫材从2017年10月开始合作研究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但随着三期临床试验的失败,渤健没能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大展身手”。当天,渤健市值跌去了近180亿美元。

渤健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其明星单品Spinraza,前3季度销售额达15.53亿美元,增长23.8%。Spinraza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可改变SMN2基因的剪接,增加全功能性SMN蛋白的生产,是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患有SMA的婴儿、儿童和成人的疗法。首年需要6次注射,治疗费用为75万美元,第二年的费用降低一半至37.5万美元。在同类药物中,相比于诺华定价210万美元的基因疗法Zolgensma,在价格方面占据一定优势。

在基因疗法布局上,渤健也没有松懈。2019年3月5日,渤健宣布收购英国基因疗法公司Nightstar,瞄准眼科基因治疗药物,不过该笔交易总值仅8.77亿美元。华尔街分析师表示,渤健应该开始考虑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的并购机会。

作者:  一票人马



领取2天会员.jpg

来源:E药经理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答魔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