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相信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取得胜利。作为一名医药工作者,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笔者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现提出三方面建议,衷心希望有关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招标:存在即合理,请从患者需求“再出发”
1月下旬,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产生了中选结果,如果一切顺利,全国各地患者4月份可用上此批中选药品。但经历这次非常变故,医疗机构估计又得仔细掂量一下。毕竟,此次疫情中,很多外企作为主力军伸出了援手捐款捐物。毕竟,一线用药时,在考虑原研与过评产品时,原研的地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如此轻易被取代,过评产品也并不像之前预料的非用不可。目前,各省带量采购工作全部转向了疫情防治。疫情过后,各地带量采购工作的决策者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单纯的将原研和过评产品划为一个质量层次,单纯的比拼价格降幅是否合适?值得点赞的是,国家第二批带量采购已经做出了调整,各省原本计划搞单一货源的采购方案,是否应该从保障不同患者需求的长远角度出发,适当让利,而不是搞一刀切式的粗暴降价?!
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是一条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整合销售渠道并对企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的同时,真正做到循序渐进。
中药:切莫再“不念携手好,弃之如敝履”
此次疫情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各地出台的诊疗方案中针对疾病各个阶段,均纷纷推荐了相应的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中成药的现状是:国家层面,高度认可,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重申了调整基药目录要坚持中西药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以在2018版《基药目录》中,中西药的构成比例与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保持一致,继续稳固了中药在基药中的地位;实际落地层面,中成药一直在各地医疗机构不是很受欢迎,南方极个别省份的带量采购目录中甚至把中成药几乎“封杀”为零。但此次疫情中,中成药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天然药物,某些特定成分对自然界的病毒具有抑制和杀灭的作用。
可以看出,抗击疫情的专家们都对中医中药予以肯定。在中医看来,不管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只要有这样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辨证用方。未确诊病例可以治愈,确诊的病例一样可以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治愈。经此一役,那些眼里对中成药视而不见,甚至对中药注射剂谈虎色变的有关人士,是不是应该重视思考一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在相关政策扶持方面,真正走心,把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运用好,而不是“不念携手好,弃之如敝履”。
服务:特事特办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春节至今,随着疫情的发展,很多地方医疗保障部门纷纷发文,大体意思是要强化责任担当,要进一步细化经办举措,明确办事流程,减少工作环节,创新服务方式,做好费用预拨,优化结算方式,强化基金保障,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电话办”、“邮寄办”等非接触办理方式,探索实行容缺受理和事后补交材料,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
笔者在为相关医疗保障部门特事特办点赞的同时,希望在疫情过后,特事特办也应该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以招标采购为例,现在动辄变更一份企业名称、更新一份批件,有的省都要求企业必须指定专人到现场递交。更不用说议价谈判。因此,应该借此契机,充分整治部分地方医药部门存在的“门难进、人难见、电话难打”的服务陋习,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力争在提升办公效率的同时,做到以市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杜绝医药企业“磨破嘴、跑断腿”的现象。
前不久,央视新闻类主持人总决赛中,董卿有一句评语令人印象深刻:“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画面不仅仅可以想到人和熊的关系,还有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作为医药从业者,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平衡”,思考一下之前政策是否应该调整了?!
题外话:武汉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们没办法帮助病人,我们只能自己扛住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在有余力能帮人的时候,就帮着他人一起扛。无论如何,再扛他一周。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新浪医药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答魔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replyUser1} 回复 {replyUser2}:{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