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资讯

行业集中度愈来愈高 血液制品市场的下一个争夺点在哪里?

2020年疫情之初,以白蛋白和静丙为代表的血液制品迅速成为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药物,可见其战略地位。

· · ·

血液制品作为防控重大疾病、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基础药,不断增长的需求、新产品和新适应证的推出带动了行业市场的稳健增长。

2020年疫情之初,以白蛋白和静丙为代表的血液制品迅速成为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药物,可见其战略地位。受血浆资源、血液提取工艺等因素制约,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壁垒高,产业链上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国内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未来提取技术的差异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及终端销售力量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01、血液制品行业背景

血液制品属于刚性需求药品,在急救、感染以及凝血障碍疾病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定义,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制成的治疗产品,例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人体血液包括血浆(~50%)、红细胞(~42%)及白细胞和血小板(~8%),血浆中约8%为血浆蛋白。我们通常说的血液制品就是从这8% 的蛋白质中分离提纯制成的,通过分离提纯可以进一步得到白蛋白(60%)、免疫球蛋白(15%)、凝血因子(1%)及其他蛋白成分(24%)。


图1:人体血液及血浆蛋白组成成分

来源:火石创造数据库

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美国哈佛大学E.J.Cohn教授和其工作小组研究发明出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出人血清白蛋白,后期经历了白蛋白、凝血因子、静丙三大产品驱动的阶段。我国的血液制品在国内从50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粗放发展导致安全事故,后受到政府严厉整顿,目前还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期。


图2: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2、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分析

血液制品产业链主要包含原料设备供应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和血液制品需求方。


图3:血液制品产业链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原料设备供应商主要分为单采血浆站、血液检测试剂、采浆设备和耗材以及血液制品生产设备四个部分。单采血浆站作为血液制品生产原材料的唯一合法来源,与血液制品的产量息息相关。血液检测试剂主要包含血型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检测试剂。采浆设备及耗材包括单采血浆机、耗材以及配套药品。生产设备包括反应罐、离心机、压滤机、超滤设备、蛋白纯化仪、层析设备等。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因子类、其它血浆蛋白类生产企业。其中免疫球蛋白可分为正常人免疫球蛋白(肌免、静丙、皮下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狂免、破免、乙免、甲免等)。凝血因子类,包括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部分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目前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以解决原料血浆不足的问题。

血液制品需求方包括医疗机构和药店,最终在专业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应用于患者。

上游分析——采浆量增速放缓,缺口长存:

2017年以来由于审批严格,我国新浆站审批速度缓慢,采浆量增速也持续放缓,增速从2016年的22%降到2018年的6%左右。根据2018 年数据,中国拥有约227个血浆站,采浆量为8500 吨,平均每个浆站的采浆量为37吨,对比美国拥有601个血浆站,采集血浆量达到40,000吨,平均每个浆站的采浆量为67吨,国内浆源供应仍有较大缺口。

单采血浆站必须由血液制品企业来设置和管理,且生产6个以上品种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才有资格新设,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3大类制品。目前具备新设单采血浆站资质的企业有9家:华兰生物、天坛生物、中国医药、上海莱士、博雅生物、卫光生物、泰邦生物、绿十字及派斯菲科,影响了采浆站数量的增长。

中游分析——行业集中度高,血液提取工艺制约企业发展:

血液制品的中游生产企业有28家,其中只有6家为非上市公司且未受上市公司控股,市场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头部企业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较高。最主要的2种产品白蛋白和静丙的销量占据整体行业产品份额80%,白蛋白60%依赖进口,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在山东泰邦、华兰生物、成都蓉生、远大蜀阳、上海莱士等几家头部企业。

企业生产血液制品的种类数与血液提取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已知的血浆蛋白成份有200多种,经过分离纯化技术,我国企业最多可以生产13种类别的产品,技术领先的国家已经能从血液中提取超过24余种产品(见表1)。

表1:部分国外已上市、国内暂未上市的血液制品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对于相同数量的血浆,企业从中提取产品种类越多,血浆综合利用率越高,其单位成本越低。国内企业生产人血白蛋白通常采用低温乙醇法,生产静丙主要采用低温乙醇法或者低温乙醇结合层析工艺,生产凝血因子多采用S/D法+纳米膜过滤,而国际大型企业已熟练掌握全层析法的技艺,通过该技艺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分离的更丰富类别的产品,这也是我国血液制品提取工艺研究的方向。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国内所有的血液制品均按要求加入了一步或两步清除/灭活工艺,病毒灭活常用的是低 pH 孵化灭活+有机溶剂灭活+纳米膜过滤等工艺,此法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纳米膜过滤的成本过高,非一般中小企业能承受。

目前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已着手加大血液提取技术投入,以提高血浆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见表2)。例如天坛生物实现了利用层析工艺生产静丙,博雅生物着力投入于各类人免疫球蛋白的研发。

表2:国内主要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研发管线情况


来源:火石创造数据库整理

下游分析——供给持续紧张:

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的血液制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若要实现白蛋白自给自足,千人口血浆需要达到10L,要实现静丙(IVIG)的自给自足,则千人口血浆需要达到40L。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人均白蛋白使用量仅为美国的1/5,人均免疫球蛋白使用量为美国的1/15,人均凝血因子类产品使用量仅为美国的1/17。目前白蛋白缺口高达46%,进口占据了相当份额;国家政策禁止进口免疫球蛋白和血源性凝血因子,缺口更大。

另外,部分血液制品,例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等,临床滥用现象严重。许多健康人群主动要求注射人血白蛋白或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认为注射这些血制品可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这从另一方面加剧了血液制品供应的紧张局面。

03、血液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1. 我国突破410亿元,未来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的数据,2018年全球血浆来源血液制品市场规模260亿美元,加上重组凝血因子约9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全球血液制品(含重组)市场约355亿美元,预计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从销售金额上看,全球人血白蛋白只占20%左右的份额,静注免疫球蛋白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制剂)占30%左右,凝血因子占35%左右,其他品种占15%左右。在美国市场,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几乎占了一半的销售额。全球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目前国外仅剩不到20家,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全球前七大产商(CSL Behring、Baxter、Grifols、Octapharma等几家大型企业)的产品就占了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80%~85%,今后的行业集中度将更为凸显。

2016年以来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中检院数据显示,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9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350亿左右,2020年有望突破410亿元,近年来GAGR超过20%,增速高于全球同期。

血液制品在危重病患者、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比全球市场,我国的血液制品呈现出原料稀缺、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完善、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居民对血液制品的消费能力及需求增强,未来血液制品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图4 :2016-2020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亿元)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 白蛋白、静丙占据主要市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有望扩容

按中检院公布的批签发量计算,人血白蛋白占据了约60%的份额,其次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所占份额约15%,此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批签发量占比也基本在5%以上,分别排名第三、第四。而凝血因子需求量较小,市场所占份额也最小。


图5:2020年中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批签发占比

来源:中检院


图6:2020年中国人血白蛋白批签发占比

来源:中检院

在市场格局上,从2020年的批签发情况来看,我国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主要以进口为主,占比超60%,批签发量最大的企业是CSL,占据23%的白蛋白市场,CSL为全球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总部位于澳大利亚,Baxter占比14%,国产企业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市场份额均在5%及以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不允许进口,批签发数量占比超过10%的企业有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其中天坛生物占比达到24%。

对比欧美的产品结构,免疫球蛋白类产品的占比为50%,为血液制品第一大类,我国静丙产品的普及尚有巨大的改善空间,狂免、破免、乙免还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凝血因子类中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占比相对更低,尤其凝血因子产品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常处于短缺状态。为解决原料血浆不足和病毒感染风险问题,重组血液制品替代品,例如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已成为国内外药企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布局方向。

3.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两票制引导企业销售转型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资源受限、政策管控强、市场化运作程度相对低的行业,严格的管控政策成为行业内企业的护城河,拥有资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公司将从中获益,而品种和浆站均不占优势的企业将逐步被兼并。市场化定价使得血液制品价格大幅增长,整个行业迎来发展良机。

2017年,国家对医药行业进行“两票制”改革,两票制以前,血液制品的推广主要由经销商负责,医生教育、学术推广、产品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多不足;在两票制的行业清洗下,生产企业将更多地走到前台,渠道销售转型为终端医疗机构的学术推广模式。例如博雅生物、华兰生物积极布局终端销售,博雅生物通过收购广东复大医药有限公司,直接整合并入经销商的渠道资源。华兰生物、卫光生物等加大销售队伍建设、增强渠道管控能力,将销售渠道扩展至二、三线城市,扩大渠道覆盖面。

04、总结

血液制品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行业具有强监管属性。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血浆供给缩紧,浆站设置门槛高,具有地域和企业双重高要求;中游生产企业的血液提取技术水平与企业的产品布局息息相关,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在特免、凝血因子类产品的提取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下游消费结构看,人血白蛋白占据了约60%的份额,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有望大幅扩容。随着市场化定价及销售转型等市场化调控手段的逐渐引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产品品类的丰富与产销结合是企业必经发展之路。


领取2天会员.jpg

来源: 火石创造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答魔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