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冠心病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次生灾害”,心律失常单单在美国每年就夺走超过30万人的生命[1],连可怕的肺癌都不到这数字的一半[2]。药物和起搏器往往无法阻止患者的心律失常持续发作,而治疗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心脏已经“留下了伤疤”,即使采用射频消融术尝试去除诱发心律失常的病灶,也只能对50%左右的患者起到效果[3],而且一旦复发就更难治疗。许多患者只能提心吊胆,生怕致命的一波异常心跳来袭。
小心脏你给我好好上工,别闹……
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奈的现实呢?今天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美国科学家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案:在电生理检查精准定位后,再用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技术去除心肌瘢痕,完全无创地实现了对难治性心律失常良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发作率减少了99.9%,可以说接近斩草除根了[4]!
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技术早已步入临床多年,它通过三维成像精准定位病灶,再进行大剂量的放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还减少了周围组织的损伤,因此已经广泛用于颅脑肿瘤、肺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5]。但为防止意外损伤,放疗医生们对心脏往往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哪还会主动往上凑呢。
放疗打心脏,相当高大上
虽然对跳动中的患者心脏进行放疗是种风险颇大的做法,但SBRT技术能实现传统消融术难以做到的精准定位和高效清除病灶,因此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于2012年最先对一名71岁患者进行了SBRT治疗的尝试,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到了一定缓解,证明了SBRT的可行性[6],但这名患者在9个月后就去世,显然治疗还需要从剂量和定位上继续优化。
但多种治疗无效的患者,即使是一根稻草也要抓住。在审慎的评估下,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团队在2015年选择了5名常规治疗已无法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患者进行试验性质的治疗,他们在治疗前三个月内的发作次数累计超过了6500次,室性心动过速是最可能导致猝死的心律失常之一,这个数字真是想想都让人绝望……
为了把治疗的精度尽可能最大化,首先要对患者心脏进行精确成像,因此与普通的心电图相比,患者接受CT或MRI的扫描时,身上足足贴了256个电极(一般心电图仅有四肢+胸导联的10个)。确定诱发心律失常的损伤详细状况后,再接受单次总剂量为25Gy(与治疗肿瘤时剂量接近)的定向放疗。
整个治疗流程体现的就是精准两个字
这种治疗过程完全无创,不需要麻醉,放疗的用时仅为15分钟,比传统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快得多。参与治疗的患者Richard Wright说,治疗里最难受的就是放疗时为了防止乱动,他被“捆得像个虾米”。治疗结束后,患者们在3天内就全部出院,此后接受为期一年的随访,过程中视病情状况逐渐减少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量。
虽然研究只报告了5名患者的结果,但用美国心律学会(HRS)前主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Melvin Scheinman的话说,这结果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在治疗后6周的恢复期内,患者们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就减少了90%,而在此后的一年随访中,4名仍存活的患者总共只有4次发作,与治疗前的6500次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患者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的对比
除了心律失常得到良好控制,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也平均提高了6%,提示心功能得到恢复,而且SBRT治疗也没有出现长期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只有患者的肺部因受到放射线损伤有轻微的炎症反应。稍显遗憾的是,受试者中最年长的82岁女性患者在治疗3周后因突发中风去世,不过在去世前,她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也减少了82%,且没有尸检证据显示中风与治疗有关。
与传统药物、消融、除颤器等手段相比,高精确度的放疗实在是优点数不胜数:低损伤、见效快、疗效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配发的评论表示,虽然由于准备流程耗时相当长,这种手段暂时还不太可能用于急诊救治,但可以有效阻止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功能衰退,有着巨大的价值[7]。受到早期结果的鼓舞,研究团队已经开始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和疗效,目前已治疗了23名患者[8]。
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设计出这种优秀方案的医生,这都足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论文的通讯作者Phillip Cuculich教授回想起了接受治疗的第一个患者,这位退休的牙医在接受完放疗之后只是轻松的耸了耸肩,问道:“就这样?”
希望有一天,医学能发展到让医生们能对所有患者说一句,“就这样”啊。
参考资料:
1.https://www.nytimes.com/2017/12/13/health/heartbeat-tachycardia-radiation.html
2.Siegel R L, Miller K 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6[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1): 7-30.
3.Stevenson W G, Wilber D J, Natale A, et al. Irrigate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guided by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for recurre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 2008, 118(25): 2773-2782.
4.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613773
5.Lo S S, Fakiris A J, Chang E L, et al.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a novel treatment modality[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0, 7(1): 44-54.
6.Loo B W, Soltys S G, Wang L, et al.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ardiac ventricular arrhythmia[J].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2015, 8(3): 748-750.
7.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e1713245
8.https://medicine.wustl.edu/news/deadly-heart-rhythm-halted-noninvasive-radiation-therapy/
来源:奇点网
{replyUser1} 回复 {replyUser2}:{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