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的测量所谓的“共熔点”,对于优化曲线意义并不大。需要在线连续监测和数据分析,确定1.真空 2. 初级干燥爬升速率 3. 初级干燥维持温度 4.初级干燥维持时长 5. 初次级干燥切换温度 6. 次级干燥维持温度 7. 次级干燥维持时间 。所有这些参数需要在冻干过程中,通过好的系统进行测量后,确定。没有数据,提供的任何建议都不靠谱。 |
因为没看到冻干曲线,可能分析的不太对,仅供参考吧,综合来看,你的预冻和二级干燥问题不大,应该出在一次干燥上。如果共溶点是-10度的话,你一次干燥前期的温度太低了,程序上看有20个小时在-30度左右,是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升华的,但是从真空度上看真空不太好,设备的真空能力不好吗?我没看到单位,真空度是几十到200多帕吗?是不是太高了,我们大生产的设备通常是50帕以下的。如果设备真空能力不行,可能前期是要升温慢一些,但你只要看住真空度就行了,大生产设备我们是5度左右的幅度升温,只要升温上来,真空度能保持在30帕以下30-60分钟,就可以进行下一段升温,通常我们会在0度左右维持较长的时间,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升华,当看到冻干曲线上制品温度有一大的斜率升温时,就是一次干燥结束了,就可以大幅度升温进行二次干燥了。从现象看,你的制品好像是升华过快,水汽没有及时溢出而产生的局部化了的蜂窝状,你的总时长够长了,但是一次干燥的温度过低。 |
提问时间: | 2025-04-11 |
浏览量: | 4161 |
最近回答: | 2025-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