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12:00:08
原研品影响因素下氧化杂质稳定,自制品却不稳定做一个多肽类的注射液,原研为2-8℃保存,所以放置40℃作为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原研品在40℃ 5天、10天、30天氧化杂质均基本无变化,水解杂质逐步升高,我们的自制品在40℃ 5天、10天、30天时氧化杂质却是逐步升高的,且上升幅度比较大;对原研品测了顶空残氧,发现原研品并没有充氮,自制品中,对辅料、包材、pH值筛选的时候发现40℃ 5天、10天、30天氧化杂质均是呈现上升趋势,且比较了不同配液用水的影响,发现注射用水、三蒸水、哇哈哈水都是上升趋势,原料为自己制备的原料,目前对原料各项检测表明,均符合质量标准;自制品充氮灌装密封后40℃条件下,发现氧化杂质明显降低,但还是呈现上升趋势,顶空残氧为10%以下。 目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急求各位大神。 |
1市售品的氧化是过去时(即氧化反应已经完成,包装体系内的氧气已经消耗殆尽,这就是为啥只见水解不见氧化的原因;),而自制品是氧化进行时,从测定数据看会持续增加直至平衡。建议:不光要看氧化产物的生成趋势还要关注氧化产物累计至平衡的的生成量? 2建议: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预测氧气残留量(顶空、溶解氧)与氧化产物生成量及氧化的动力学趋势? 3建议:残氧的测定方法尽可能采用无损的测定方法,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出现? 4建议:不要把精力过多的放在残氧的测定上,要放在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上,抗氧化工艺很好的诠释了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 |
1.降低顶空残氧量,一般都可以控制在2%-3%的,再下面就难了,剩余的氧气就让它跟API反应,比较终端平衡时的顶空与参比的顶空,还有有关物质。 2.减少顶空体积,不管怎么去控制氧气,最终的目的都是减少氧气与API的反应的量。 3.控制催化剂。 4.控制溶氧量,小试试验可以做做。 |
提问时间: | 2025-03-30 |
浏览量: | 3952 |
最近回答: | 2025-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