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01:50:17
如何解释蛋白质的理论分子量和表观分子量不相符?我研究中涉及一个蛋白质BIK(Bcl2 interacting killer,a proapoptotic molecule of bcl2 family)的理论分子量约18KD,但是表观分子量为30KD。而且购cell sigaling公司的BIK抗体(No:#4592),说明书也表明是30KD,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最近投稿,有review质疑这个问题,分子量的问题。我查相关文献,别人也主要用这个编号的抗体,但是都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不知各位同仁有什么建议,我该如何给review解释?谢谢 |
蛋白质理论分子量和表观分子量不一致是很正常的,我们这边有很多例子,只不过有的差别大,有的差别小。表观分子量比理论分子量大的情况,据我们的实例,一般是该蛋白的亲水性很高,结合的SDS数目较少的原因。 |
蛋白质的表观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不相符合,是很正常的现象。mRNA存在复杂的转录后修饰过程,及其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都会造成表观分子量的变化。理论分子量是直接按照编码序列直接翻译后算得的分子量,所以往往和实际分子量不符。 |
个人认为理论分子量同表观分子量不一致是有可能的,对于有些蛋白,电泳条件,如PH、盐离子浓度或者蛋白本身亲疏水等的性质不同,都有可能会造成迁移率的差异,从而导致与预期大小有出入。 |
碱性蛋白的表观分子量一般都会大于其实际分子量。因为在变性的过程中,碱性蛋白由于其等电点偏碱,结合的SDS就会偏少,导致所带的负电荷偏少。这样它的泳动就会偏慢。我研究的一个碱性蛋白,实际分子量是74KD,但是在SDS-PAGE中却表现为100KD。。 |
理论分子量和表观分子量不一致的确是存在的,但没发现统一的规律可以遵循。碱性蛋白我做过一个,PI为9.3,理论分子量和表观的很一致。所以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碱性蛋白表观分子量都要显得大,可能不一致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膜蛋白没有做过,不知是不是表观分子量一定大许多,但我觉得蛋白的亲疏水性的确可以影响电泳显示的表观分子量。表观分子量主要跟平均结合的SDS数量及变性后蛋白的形状有关。翻译后修饰是最可能的一种情况,EP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本身的分子量忘了,加上4个糖链后表观分子量增大许多。我们在做蛋白衍生化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20K的蛋白衍生化后分子量达到100K。事实上电泳确定分子量只要差不多就行了,貌似10%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
提问时间: | 2025-01-18 |
浏览量: | 2077 |
最近回答: | 2025-01-18 |